Saturday, April 14, 2007

卢浮宫 (Musée du Louvre)

沿着塞纳河北岸的 Voie Georges Pompitou 向西走,大约十分钟后,法国最伟大的艺术殿堂——卢浮宫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从这个方向走向卢浮宫,首先看到的是其最东侧的方形广场的外墙。或许没有像巴黎圣母院那样有着鬼斧神工的雕琢,但卢浮宫建筑上繁复的装饰和庞大的布局展现出了它华贵的气息和恢宏的气势。

Musee Du Louve - Gate Wall 02
方形广场外后门
Musee Du Louve - Gate Celling 01
西门门洞拱顶上的雕塑

走过最东边的后门,我们便进入了卢浮宫的方形广场。即便是门框和门洞,都展现着由能工巧匠们精心雕刻的塑像和花纹,而进入方形广场后看到的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则更让人留连忘返。墙壁上的人物雕塑、拱形的窗框、层叠的石柱以及石柱顶端华丽的装饰雕塑被建筑师们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还有中楼正中间那古老的大钟,使得整个建筑群落在恢宏庄重之中又不失典雅。

Musee Du Louve - Square 03
石柱顶端的繁复雕塑
Musee Du Louve - Square 01
方形广场内建筑
Musee Du Louve - Wall Sculpture 01
墙上人物雕塑
Musee Du Louve - Square 02
建筑上的层叠石柱
Musee Du Louve - Wall Sculpture 04
方形广场角落顶上雕塑

穿过方形广场西侧的门,卢浮宫著名的玻璃金字塔毫无防备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座于 1989 年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纪念期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位于卢浮宫前广场的正中央,有 Richelieu、Sully 和 Denon 三座宫殿围绕的三个方向交错排列着两大五小七个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喷水池,和大玻璃金字塔刚好组成了类似于三个正方形相互嵌套的形状。而金字塔向西正对着有“小凯旋门”之称的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的一边,现在则成为卢浮宫博物馆的入口。

Musee Du Louve - Building 18
叙利庭院在水池中的倒影
Musee Du Louve - Others 01
水池中嬉戏的水鸟
Musee Du Louve - Building 09
“小凯旋门”
Musee Du Louve - Louis XIV 03
路易十四雕像

进入玻璃金字塔沿电梯来到卢浮宫博物馆的地下一层,这里不仅是博物馆的接待大厅,提供售票、资料发放、语音解说等服务以外,服装店、邮局、银行、书店、饮料小吃店也一应俱全,使得各地游人即使在这里待上一整天也没有问题。

走过一个走廊,可以看到倒立玻璃金字塔,在这里让人不由的想起著名的电影《达芬奇密码》中的情节。下午强烈的阳光经过玻璃金字塔的折射后,在地面投下了一道道整齐的色散,让人不由得留连忘返。

卢浮宫博物馆的门票为 8.5 欧元,比我们想象中便宜许多;和国内动辄几百的旅游景点门票比起来,作为世界艺术殿堂的卢浮宫,其“门槛”也可谓相当的平易近人了。

Musee Du Louve - Pyramid 04
玻璃金字塔及喷泉
Musee Du Louve - Main Entrence
卢浮宫入口
Musee Du Louve - Inversed Pyramid 02
地下的倒立金字塔

根据卢浮宫原有宫殿的布局,其跨度几千年的 3.5 万件藏品被分成八类的放置在 Richelieu、Sully 和 Denon 三座庭院的约六万平米的展厅中(详细信息可参考卢浮宫官方网站以及 Wikipedia)。这些展品花数天乃至一个星期的时间也未必能够全部欣赏了解,一天之内看完已经是走马观花。而可惜我们到达卢浮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3 点左右,离 5 点半的闭馆时间只剩两个多小时,因此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一番了。

卢浮宫博物馆内的馆藏固然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而宫内的建筑本身也是一件件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从屋顶、到墙角、到门框、到走廊,以及一根根精雕细琢美轮美奂的石柱,没有一样会被淹没在那些世界各地艺术珍品的海洋中。

Musee Du Louve - Inner 06
屋顶金饰的墙角
Musee Du Louve - Inner 03
墙角的雕塑

尽管时间紧迫,我们还是看完了大部分的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卢浮宫的镇宫三宝:《蒙娜丽莎》、《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以及《米罗的维纳斯》。

以下是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分馆藏珍品,其中有好多都是多次在美术教科书上见到的世界名作。不过,由于绘画管不允许拍照,所以很遗憾的,这里只有雕塑作品的照片。

Musee Du Louve - Sculpture -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02
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Musee Du Louve - Sculpture - Venus de Milo 01
米罗的维纳斯
Musee Du Louve - Sculpture 13
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

Musee Du Louve - Sculpture - Psyche and Cupid (A. Canova)
普西莎及爱神
Musee Du Louve - Sculpture 25
沉睡中的赫尔墨芙罗狄托斯


(浏览所有卢浮宫照片)

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走过圣路易桥(Pont Saint-Louis),我们便踏上了巴黎的心脏——西岱岛(Ile de la Citè),站在桥头的广场,著名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作为法国地理和历史的中心,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 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最早建造的是唱诗堂, 随后是中殿和西侧耳房, 最后总算在 1200 年建成了外立面,不过, 后部的尖塔直到 1245 年才完工。整座教堂直到 1345 年才全部建成,历时 180 多年。

圣母院在竣工后的数个世纪里, 经历了多少天灾人祸和悲剧性战争的破坏, 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圣母院的外形被改变了许多。 1793 年圣母院还差点被折毁。不过, 到了 1802 年, 这里又重新成了祝圣的场所; 1804 年在这里举行了庇护七世教皇为拿破仑一世皇帝加冕的盛大典礼。可是 1871 年一场大火又几乎将教堂烧毁。

从这个方向看到的,首先是圣母院的背面,以及供奉手捧耶稣的圣母的神龛,还有一片供游人休憩,感受圣母院气势和氛围的小花园。

神龛旁的天使雕塑
神龛旁的天使雕塑
神龛中手捧耶稣的圣母
神龛中手捧耶稣的圣母
花园中圣母院全景
花园中圣母院全景

午后的阳光很强烈,晴朗的天空真的是没有一丝云彩。这样的光线并不适合拍照,却也挡不住在这里拍摄的任何一张照片向未能亲眼目睹她的人们传达其雄伟庄严的气势。神龛四周花丛中得花朵也盛开得格外艳丽,小花园的树木也被修剪得非常整齐,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树叶显得越发的绿了。

绿荫和圣母院
绿荫和圣母院
花园中的小树丛
花园中的小树丛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花园的神龛以及圣母院主体建筑后部耸立着无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尖顶,其中又以中间最大的主尖顶最为复杂,周围还围绕着一圈小尖顶。在这个主尖顶旁有一组青铜制人物雕塑,和附近另一座青铜尖顶遥相呼应。经过几百年岁月的侵蚀,青铜外已经形成了一层自然的青绿色铜锈,在尖顶林立的灰褐色丛林中,显得格外醒目。汉语里喜欢用“鬼斧神工”来形容罕见的令人惊叹的山石、精致艺术品或者建筑,意为只有鬼神才有能力创建如此精妙的事物。而对于眼前这些由知名能工巧匠们建造出来的大大小小的尖顶配合着严谨规则的支撑墙面及屋顶的飞扶壁结构,我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藻才能准确的描绘它们了。

尖顶、飞扶壁、窗框和精灵
尖顶、飞扶壁、窗框和精灵
圣母院主尖顶
圣母院主尖顶

从小花园出来,我们沿着 Rue du Cloître Notre Dame 继续向西走,从圣母院的北边绕向正面的钟楼。从侧面近看,外墙上有多扇上圆下方的窗户,而窗户顶部又被镶嵌在规则的正三角形框中。窗框上方是一排是栏杆,装饰有各种各样神态各异的禽兽、精灵以及恶魔的雕像,就像从墙上直直的伸出来一般。在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用这些众多的神魔精灵组成了一个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视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 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着它们脚下巴黎城里人们的命运。

Rue du Cloître Notre Dame 一边是巴黎圣母院,另一边则有很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走了几步,便可以看到巴黎圣母院著名的玫瑰花图大圆窗,双面装饰有玻璃彩绘书,虽然仅仅是从外部,看不到彩绘的内容,但也能够感受到其富丽庄严的气势了。再继续向前,抬眼便可以看到高耸的钟楼的背面,明亮的光线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钟楼塔上繁复的哥特式装饰以及雕塑。

Rue du Cloître Notre Dame
Rue du Cloître Notre Dame
北边的玫瑰花窗外部
北边的玫瑰花窗外部
钟楼塔背面
钟楼塔背面

走到路口,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圣母院正面广场上熙熙攘攘的游人,这算是我们来欧洲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走向广场,转身再抬头,圣母院那著名的钟楼塔便映入眼帘。

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壮观。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割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三个大拱门上有各种人物的浮雕,而门框上的四层阶梯状花边上也满是神态各异的人物浮雕,共有千余人物,非常细致。中央门框上雕刻的大尊雕像便是手捧圣婴的圣母。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像。1793 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 米,建于 1220-1225 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亚当和夏娃的塑像。上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柱,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

钟楼塔正面细节
钟楼塔正面细节
钟楼塔正面全景
钟楼塔正面全景

整点的时候,钟楼传来洪亮的钟声,让人不由的想起《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那狰狞而又悲伤的面孔,以及黯然躲在钟楼上的身影。

在广场驻足了许久,慢慢的向西边的 Rue de la Citè 走去,随着我们和圣母院的距离拉大,我们终于能够用相机拍下这一对双塔完整的景象。

在西岱岛的西边和圣母院遥相呼应的是另一座教堂——圣礼拜堂(La Sainte Chapelle),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不过由于在维修中,很大一部分都被遮盖了起来,我们并没有停留太久,就沿着它门前的 Boulevard du Palais 向北走,穿过 Pont au Change,来到塞纳河的北岸,然后转向西,朝着卢浮宫的方向走去。

(未完待续……)

(点击这里浏览所有照片)

Soleil Près de la Seine

已经接近中午时分,巴黎艳阳高照,不过尽管如此,走在塞纳河边,却没有觉得燥热难当。

从 Boulevard Henri IV 走上叙利桥 (Pont de Sully),我们便踏上了巴黎中央区域,塞纳河中央两个小岛其中之一,圣路易岛 (Ile Saint-Louis)。据法国的同事讲,巴黎在最先开始,仅仅只是河中央这两个小岛的范围,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才开始慢慢向外发展,然后才有今天的规模。所以,这两座岛可以算是巴黎的始祖之地了。

过了桥右拐,我们走向 Quai d'Anjou,街道一边是老旧的民居建筑(今天能够住在这里的人,估计也是城里的显赫人士吧),街边停满了各式名车;另一边则是用灰白色的石头垒砌起来的大约一米高的围栏,围栏外就是碧绿婀娜的塞纳河了。可能这个季节河水的水位不高,围栏外仍然露出了一部分河床,种在这里的树木给漫步在河边的人们带来了幽暗的树荫,伴随着不时吹来的徐徐河风,人的心情也变得舒畅、平静。

这座岛并不大,几步路我们便来到另一座桥,玛丽桥 (Pont Marie) 的桥头,左转几步路后,再沿着刚才的方向走向岛的另一边。横贯小岛东西的这条路名叫 Rue Saint-Louis en l'Ile。街道并不宽阔,大约能够刚好容下两辆轿车并排错车,街道两边则有石板铺垫的人行路,因为街道两边排满了各种很有特色的小店,手工艺品、艺术品、纪念品以及餐馆,使得整条街都布满了浓郁的巴黎浪漫气息,很值得一逛。


走出这条街达到圣路易岛的最西边,我们看到了一番热闹的景象。由于这个地方是四条街道的起点,还是连接两个中央小岛的圣路易桥 (Pont Saint-Louis) 的桥头,因此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广场,由于并不允许车辆通过,而周边又有好几家不错的法式餐馆,更重要的是,站在桥头就可以看到不远处另一座小岛上巴黎圣母院雄伟的全貌,因此引得很多游人在此休息,进餐,尽情享受巴黎塞纳河畔迷人的阳光和闲逸的中午时光。


已经快是下午一点钟,但对于巴黎来讲,这才刚是开始使用午餐的时间,因此周围的餐馆看起来已经没有多少空位了。我们在正对桥头的一间餐馆坐了下来,在这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桥另一头的圣母院,而耳畔还传来圣路易桥头卖艺人用小提琴演奏的古典乐曲,让人觉得巴黎的浪漫气氛已经弥漫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上午的徒步是不小的体力负担,因此我们也少有的点齐了头餐、主菜和甜点,我分别要了干火腿,藩茄牛肉酱意大利面以及巧克力慕斯,而同事要了四季沙拉、牛排和塔。对于本地的食物,真的说要吃的舒服,自然不比在家乡;但出行在外,吃东西则自然应该换另外一种态度。点的这些东西比想象中要容易接受的多,虽然没有什么川菜崇尚的麻辣味道,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只是甜点甜的程度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第一次知道食物居然能够甜成这样……


顺便说一句,在法国尽管大部分餐馆都可以使用信用卡,但有的只支持本地发行的那种带有 IC 芯片的信用卡,因此为了避免尴尬和麻烦,最好还是携带足够的现金。另外,由于需要支付小费,而且不像在美国小费是直接计算在帐单里面的,在这里小费要直接将硬币放置在帐单的小碟子里,因此带一些现金以及零钱是必要的。

吃过午饭后,我们走向圣路易桥,桥上先前在演奏古典乐曲的那位艺人已经放下了手中的小提琴,像轮番表演一般,把时间交给了桥中央另一位 One-Man-Band,演奏着带有美国乡村风味的音乐,还有一首 Michael Jackson 也翻唱过的(忘了原唱是谁)Come Together。我们驻足欣赏了一会儿,同事很是感兴趣,走上前去和艺人攀谈了许久,还掏了 25 欧元买了他两张 CD。或许此刻重要的并不是 CD 本身的价值,而是欣赏者自身的感受以及在这特殊情景特殊时刻特殊地点背后的纪念意义吧。

(未完待续……)

(点击这里浏览所有照片)

巴黎——露天博物馆

This is a big day!

除了幸运,不知道能再说什么。由于出发前没有足够的时间申请瑞士签证,使得我们在结束了 Lund 的事情后,要到巴黎来申请,也就让我们有机会在这座浪漫之都度过周末。巴黎的天气很晴朗,莱因河畔的阳光让人心醉。

旅途的疲惫也无法按奈激动的心情,尽管昨晚的飞机晚点导致我们很晚才就寝,但今早我们仍然九点就在旅馆整装待发,因为我们希望能够留更多的时间去领略巴黎的魅力。巴黎的公共交通很方便,有四通八达的 RER 铁路、地铁以及巴士,但我们仍然听从了本地同事的建议,采用步行的方式来游览巴黎。也许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能够在各个景点之间节省时间、减少出行的体力负担并且降低我们在这座陌生的大都市迷路的机会,但对于像巴黎这样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来讲,或许用步行的方式能更完整更细致的体验她的内涵,同时,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凭借着地图寻找方向,也是一件有意思并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

Gare Du Nord 01Gare Du Nord 04
晨暮中的 Gare du Nord

离住处最近的景点便是 Gare Du Nord,于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们的出发点。和昨晚看到的北站相比,在早晨略冷的灰色光线笼罩下,这座古老的建筑显现出了另一番景象。墙面上繁复的纹饰和装饰雕塑的细节在良好光线的照耀下都完整的凸显了出来。门前的站台、站台上的街灯以及站台前来往的车辆将北站古典的气质和现代的功能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从北站正对着的 Boulevard de Magenta 向南,我们开始朝着塞纳河的方向前进。在北站东南边不远处还有一座车站,Gare de l'Est,即东站,也就是地铁四号线北站的前一战。虽然乘坐地铁只需要 2-3 分钟,但是在地面上我们则步行了十多分钟。遗憾的是似乎这座建筑在维修中,很多地方都搭起了脚手架,但主体额前的雕像和时钟仍然使得整个车站都散发着古典的气质。我们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太久,便继续向南行进。

从东站向正南大概隔两个街区,有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只是我们未能从地图上获得这座教堂的名称。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目睹这样的哥特式建筑,所以这虽然仅仅是一座不知名的教堂,也使人不得不想多拍几张照片,多驻足几分钟。

Boulevard de Magenta 是一条比较宽阔的主要街道,两旁的建筑非常整齐,但每一座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后来听法国的同事介绍说,当时的法律规定,在新建一座建筑的时候,必须和其它建筑保持同样的高度,并在街面上和其它建筑对齐,以保证市容的整洁。很难想象以热情浪漫强调自我和创意著称的法国人,居然会有这样严苛古板的法律条文;同时也令人感叹,修建起这样一座浪漫之都也绝非易事。据说直到现在,法律也对老城区建筑外墙的使用仍然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涂装、不得悬挂广告标识,不得放置空调外机;如果不是这样,我想游人也难以在巴黎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古典气息,而会像在成都一样,只有在类似于井里和洛带这样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个城市古老内涵的精髓所在。

Gate 03
街旁厚重的大门
Sculpture in Streets 02
强面上的装饰雕刻
Street 01
古朴的街灯

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久了,猛然走在这样古朴的城市街道中,让人感觉好像置身于一个偌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之中。街边即便是再平常的建筑,也装饰有华丽的纹饰和栩栩如生的雕塑,它们的门更是这些平常却不平凡的建筑艺术的缩影,高大、厚重又不失隽秀,无时不刻不在散发那永恒的古典气质。只有街边停放着的各式名车、店面橱窗里的时尚商品和门边并不起眼的密码锁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我们仍然身处 21 世纪的现代。

沿着 Boulevard de Magenta 向南又走了大约半个钟头,我们来到了共和广场 (Place de la République)。广场中央有一座柱状雕塑。圆柱四面是四尊神态各异的女性雕像,柱上屹立着青铜打造的另一尊女性雕像,一手扶剑,一手挥扬着橄榄枝,腰间则悬挂着华丽的短剑。

Place De La Republique 03
共和广场
Place de la Bastille 02
巴士底广场塔顶

继续向南,半个钟头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巴士底狱是一座位于巴黎市中心非常坚固的要塞,建造于 12 世纪,当时是一座军事城堡,目的是防御当时百年战争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门前。后来,在巴黎市区不断扩大下,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18 世纪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点,法国国王在里面驻扎了大量军队,专门关押政治囚犯。例如,文学家伏尔泰在此处坐过牢;因此不少当时的民众就认为巴士底监狱是法国王权专制独裁的象征之一。

目前的巴士底广场正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塔,塔顶是一座舒展的金色天使雕像。天使踏在金色的球上,展开着翅膀,手举火炬,象征着自由。

我们从巴士底广场正西边的圣安东尼街 (Rue Saint-Antonie) 向西走,一眼便瞥见另一座带有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教堂,后来查阅资料确认为圣安东尼教堂,即和面前的这条街道同名。经过教堂沿着这条街达到下一个岔路口,拐向北边沿着 Rue de Birague 走,便是孚日广场 (Place des Vosges)。

在孚日广场的入口处,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卖艺人,脚边的琴匣中有几枚零星的硬币,而这位艺人显然并不在意琴匣中硬币的多少,也并不在意如我们偶尔在其身旁驻足的路人,只是在非常专注的演奏小提琴。虽不是音乐专业人士,但也能听出能以如此娴熟的技巧演奏的也绝非等闲之辈。乐曲相当耳熟,却未能道出出处。我们驻足聆听了片刻,便进入了孚日广场。

Louis XIII
路易十三
Voilin Man at la Place des Vosges
孚日广场门前的艺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步行,人的确有些疲倦了,一直看着各式各样的有着繁复装饰的建筑,不免有些审美疲劳。而眼前孚日广场的闲逸的气氛和绿葱葱的色彩,则给了我们最好的休息和调节。听着耳畔古典的乐曲,漫步在绿荫的花园中,驻足于路易十三英武的雕像前,我们再一次为巴黎浪漫的气氛所倾倒。

从孚日广场沿着圣安东尼街回到巴士底广场,我们折向朝向西南方向的 Boulevard Henri IV,塞纳河便在不远处了。在街边我们发现了一间花店,店门口五彩缤纷的颜色让我们不得不进入一探究竟,进去后,除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花朵外,倒是也有特别的发现。这里包裹好的花束中,居然有用棉花做成的。第一次知道,原来棉花也是可以装饰成花束的,只是不知道这种花束代表着什么,要在什么场合下才送棉花呢?

Flower Shop Cotton
棉花束(?)
Flower Shop
街边的花店

从花店出来,没走几步,散发着无限魅力,孕育了这座艺术与浪漫之都巴黎的塞纳河,就在眼前了……

(未完待续……)

(点击这里浏览所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