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网络.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网络.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ne 22, 2009

MSN Messenger 十周年活动

MSN Messenger 十周年纪念:Gregory 的注册时间
去年 11 月腾讯搞了个 QQ 十周年纪念的主题活动,而今年,有更多的互联网上熟悉的面孔也迎来了十岁生日……比如,MSN Messenger,也开展了一个“十年相知恒有信”的活动,登录后不但可以查到自己在什么时候注册,也能参加一些诸如寄语啦感言啦之类的……

查了一下,我注册 MSN Messenger 的时间是 2000 年 8 月 23 日 13 时 32 分 43 秒,比我想象的早一些,细数起来,到现在用了也差不多快 9 年了…… 目前,基本上 QQ 和 MSN 是同步上的……

另外,Google 的 Blogger 也十岁了。Blogger BuzzBlogger is Turning 10(可能需要翻墙)。

我应该是在 2005 年“十·一”黄金周前某一个下午等下班时注册的 Blogger,到现在也有四年半的时间了…… 开始还写很多阿猫阿狗的文章,现在读起来也觉得很青涩,偶尔也有些技术文章,不过由于朋友们的抱怨而把技术类文章移到了另外一个专门的 Blog:“月蝎研究”,避免非技术专业的朋友看到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而沮丧……

现在也比较少写生活琐事、牢骚以及阿猫阿狗的东西了,因此可能想来这里窥视个人生活的朋友们越来越失望了……倒是慢慢的以游记、美食、影评、电子产品的介绍性文章为主,个人觉得这样比较言之有物,好过无病呻吟。麻烦的事每次出去拍一堆照片,后期的整理和处理非常花时间,到现在 3 月份出差去罗马和巴塞罗那的照片都还没整理出来,“五·一”去莲花湖的也还差一半…… 不过早晚还是会贴出来的,多少还是有点精彩的值得介绍的东西……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Google Friend Connect 试用

前天 Google 发布了其 SNS 项目 Google Friend Connect大笨熊的 blog 也提到这条消息。今天收到了 woainiuniu 的邀请,在这里谢过了。现在似乎已经开发注册了。

Google Friend Connect 可以让网站管理员在他们的网站增加一些社会性的功能,允许访客注册并加入到网站,显示自己的头像图标,查看其他已经加入的访客以及他们在 Friend Connect 上的活动。全部工作只需要简单复制粘贴几段代码即可,不需要复杂的编程技术。网站应用了 Friend Connect 以后,可以给网站添加各种 Widgets 实现评论、留言、投票等功能,这种类似的小工具也在不断的增加中。

本站已经注册并添加了 Friend Connect 功能,左边栏较下方的“Friends”便是,欢迎各位朋友加入本站。如果您自己也有一个 blog 或者网站的话,也可以加上这个简单易用的 Friend 功能。

在左边栏较下方的“Friends”区域点击 'Join This Site' 按钮即可通过 Google Friend Connect 加入本站
在左边栏较下方的“Friends”区域点击 'Join This Site' 按钮即可通过 Friend Connect 加入本站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腾讯 QQ 十周年庆典活动

腾讯 QQ 十周年庆典活动
大笨熊那里看到“腾讯 1998-2008 十周年庆典”的纪念活动。可以看到自己的 QQ 年龄以及好友的地理分布。

记得自己第一次上网也是在 99 年高中毕业以后的暑假了。上大学后上网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学校机房速度慢得让人抓狂,但仍然乐此不疲的不断找代理去申请 Hotmail 和 Yahoo! 的邮箱。那个时候电子邮件都还没有很普及,平时和高中同学写信来往总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到了电子邮件里变成打字后,就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上网更多的时候还是混迹在几个教育网比较有名的聊天室。

后来是在机房的某一台电脑上看到装好的一个叫做 OICQ 的东西,申请了一个号码随便找了个人来聊了一阵,到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之前的号码了。于是又申请了一个号码,并且老老实实的把号码和密码写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不想,这个号码一用就是九年。

印象中,自己好像一直对 QQ 没有什么正面的评论。从开始说抄袭 ICQ,到接下来说联网质量差,界面差,到后来对 QQ 空间发表无尽的鄙视。然而自己却仍然是每天上网首先登录 QQ,成为 QQ 会员,用 QQ 传文件;到后来父母告诉我他们的 QQ 号时,才发现使用 QQ 已经成为习惯了。今年国庆节父母来成都,母亲还缠着我让我帮她开通了 QQ 空间,说她的好友都有了。

Update on 2008/11/13:

这两天在网上发现有大量关于“腾讯十周年庆典抽奖活动”的讨论,发现已经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开始行骗。

可以肯定的是,抽奖活动确有其事,可查询十周年活动的官方网页。可以注意到腾讯 QQ 自己所举办的活动,网页的域名一定是“qq.com”,或者其子域名。任何在其它域名下发布的抽奖活动,基本上皆可认定为假冒骗局,请广大网友提高警惕。

Friday, September 05, 2008

应该学会的几个网络测试命令

了解和掌握下面几个命令将会有助于您更快地检测到网络故障所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之所以没有把这篇发在我的技术 Blog 上,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命令懂些网络的朋友基本上都知道,但是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人会更有意义。

这些命令在 Windows 中要以命令行的方式来执行,因此您需要打开一个 CMD 的黑色命令行窗口。有两种方法打开:
  • 开始 » 程序 » 附件 » 命令行
  • 按 Win + R 组合键,输入 cmd,然后点“确定”(通常 Win 功能键位于键盘上左边的 Ctrl 和 Alt 之间,有时写成“Start”)

运行时,在 CMD 窗口中直接按照以下介绍的方式输入命令后,按回车即可,要注意命令和参数之间的空格。

ping

Ping 是测试网络联接状况以及信息包发送和接收状况非常有用的工具,是网络测试最常用的命令。Ping 向目标主机(地址)发送一个回送请求数据包,要求目标主机收到请求后给予答复,从而判断网络的响应时间和本机是否与目标主机(地址)联通。

如果执行 Ping 不成功,则可以预测故障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线故障,网络适配器配置不正确,IP 地址不正确。如果执行 Ping 成功而网络仍无法使用,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网络系统的软件配置方面,Ping 成功只能保证本机与目标主机间存在一条连通的物理路径。

命令格式:
ping IP地址或主机名 [-t] [-a] [-n count] [-l size]

参数含义:

-t 不停地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
-a 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 ;
-n count 指定要Ping多少次,具体次数由count来指定 ;
-l size 指定发送到目标主机的数据包的大小。


例如当您的机器不能访问 Internet,首先您想确认是否是本地局域网的故障。假定局域网的代理服务器 IP 地址为 202.168.0.1,您可以使用 ping 202.168.0.1 命令查看本机是否和代理服务器联通。又如,测试本机的网卡是否正确安装的常用命令是 ping 127.0.0.1。

tracert

Tracert 命令用来显示数据包到达目标主机所经过的路径,并显示到达每个节点的时间。命令功能同 Ping 类似,但它所获得的信息要比 Ping 命令详细得多,它把数据包所走的全部路径、节点的 IP 以及花费的时间都显示出来。该命令比较适用于大型网络。

命令格式:
tracert IP地址或主机名 [-d][-h maximumhops][-j host_list] [-w timeout]

参数含义:

-d 不解析目标主机的名字;
-h maximum_hops 指定搜索到目标地址的最大跳跃数;
-j host_list 按照主机列表中的地址释放源路由;
-w timeout 指定超时时间间隔,程序默认的时间单位是毫秒。


例如大家想要了解自己的计算机与目标主机 www.cce.com.cn 之间详细的传输路径信息,可以在 CMD 窗口输入
tracert www.cce.com.cn

如果我们在 Tracert 命令后面加上一些参数,还可以检测到其他更详细的信息,例如使用参数 -d,可以指定程序在跟踪主机的路径信息时,不要解析目标主机的域名。

ipconfig

ipconfig 命令以窗口的形式显示 IP 协议的具体配置信息,命令可以显示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等,还可以查看主机名、DNS 服务器、节点类型等相关信息。其中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在检测网络错误时非常有用。

命令格式:
ipconfig [/?] [/all]

参数含义:

/all 显示所有的有关IP地址的配置信息;
/batch [file] 将命令结果写入指定文件;
/renew_ all 重试所有网络适配器;
/release_all 释放所有网络适配器;
/renew N 复位网络适配器 N;
/release N 释放网络适配器 N。


netstat

Netstat 命令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了解网络的整体使用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例如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和网络接口信息,可以统计目前总共有哪些网络连接正在运行。

利用命令参数,命令可以显示所有协议的使用状态,这些协议包括 TCP 协议、UDP 协议以及 IP 协议等,另外还可以选择特定的协议并查看其具体信息,还能显示所有主机的端口号以及当前主机的详细路由信息。

命令格式:
netstat [-r] [-s] [-n] [-a]

参数含义:

-r 显示本机路由表的内容;
-s 显示每个协议的使用状态(包括TCP协议、UDP协议、IP协议);
-n 以数字表格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
-a 显示所有主机的端口号。


(部分摘自八号主机论坛)

Saturday, May 24, 2008

更换服务器

前段时间 blog 一直挂在朋友公司的服务器那里,不知道怎么可能中了病毒,会给网站内的网页和 JavaScript 脚本加尾巴以传播恶意软件,连 Google 也给这个域名下的搜索结果加上了“传播恶意软件”的警告信息。虽然一再通知朋友,但是似乎病毒很顽固,即使手工把“尾巴”去掉了,每次更新又会被加上。这段时间给大家造成了困扰,在这里表示诚挚的歉意。

在网上了解到现在有服务器合租这种服务器的租赁模式,5-30 人共享一台服务器,费用比自己租赁托管服务器要便宜很多,贷款和资源又比虚拟空间模式更能得到保障。有些比较好的合租服务商还有良好的服务器控制面板,可以自行控制域名绑定、FTP / 数据库帐号、网络邮局等,因此特地选了一个基于 Linux 的 64 位 PHP 服务器,并且已经开通了常用的 PHP 扩展库,6G 的空间,一共可以开 4 个独立的站点,非常的方便。关键是有专业的队伍维护,至少不会再有病毒干扰了。目前已经通过 Google 的 Webmaster 工具提交 Google 重新审核过,Google 已经去掉了“传播恶意软件”的警告,朋友们以后可以放心访问这个 blog。 ;-)

另外,目前自己只用得到 1-2 个独立站,还可以开 2 个,如果有朋友有需要用 PHP + MySQL 空间,可以联系我,大家充分利用资源!

Wednesday, October 31, 2007

Blog 恢复

由于之前所挂靠的服务器到期没有续费,所以 Blog 一度关闭。现在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找了一个地方发布,目前已经恢复了。

不过由于新的服务器是 ASP 的,没有办法另外运行 Java 的 WEB 服务,因此以前写的页内评论程序就无法再使用了;回头等有空了或许会再写个 ASP 的吧。

在重新整理 Blog 的时候,顺便把模版修改了一下。现在在左边栏加了一个我在 Flickr 发布照片的连接,显示的照片是随机的。最近公司活动去了一趟毕棚沟,又照了不少照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访问这次旅行相关的两个分类:桃坪羌寨毕棚沟。关于欧洲出差的很多照片,还有很多都没有整理上传。以后有空也会陆续把巴黎剩下的部分以及瑞士的照片整理出来。

另外,在 Blog 关闭的期间,FeedBurner 被封,现在无论通过网通或者电信线路都已经无法打开 FeedBurner 的域名。由于本站的 Feed 之前也是采用 FeedBurner 烧制,为了避免有直接阅读本站 Feed 的朋友访问不到,现在只好投靠了国内的一家类似网站 FeedSky,本站的 Feed 地址改为 http://feed.windia.net。直接用浏览器访问这个地址,可以选择将这个 Feed 订阅到一些主流的阅读器。网页左边栏最下方的 Readers 图标链接,就是 FeedSky 的读者数统计。唉,又要从 0 开始了……

另外,由于本人使用 Google Home Page 以及 Google Reader 来阅读 Feed,似乎这两种方式仍然可以访问 FeedBurner 发布的内容。

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升级到 Blogger Beta

上周的时候已经把 Blogger 升级到了新的 Beta 版本,不过由于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另一个 blog “月蝎研究”上做了一些调整和调试,因此直到现在才重新发布这个 blog。具体的问题可以参考前两天在“月蝎研究”上发布的这个帖子

Label 的功能终于在 Blogger 新版的支持下实现了,因此左边的那一排书签现在也可以用了。因此之前说过的要做的 Blogger DIY 也就没有必要了。

Blogger 用域名 beta.blogger.com 来运营新版本,老的版本仍然存在,只不过升级以后就无法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了。因此,升级以后的页面可能需要用到一些 beta.blogger.com 下的资源,发表评论也要访问 beta.blogger.com。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都访问不到 beta.blogger.com 这个域名,因此可能会存在页面打开有时比较慢,或者无法访问评论页面发表评论的问题,详见这篇文章

为了方便朋友们直接在 blog 内部的帖子页面上发表评论,我写了一个简单的 Servlet 程序发布在服务器上以便做评论发布中转之用。但是由于未知原因,通过中转发布评论后,Blogger 没有重建页面,这样会导致新的评论不会立即反应在网站中,尽管评论的内容是被正确提交并保存了的,并且会发邮件提醒我有新的评论。

因此,对于能够直接访问 Blogger Beta 上的评论页面(即点击评论表单上方 Post a comment ... 的链接)的朋友,还是推荐到 Blogger Beta 上去发表评论,这样页面会自动重建,使得评论可以在几分钟内反应到网站中。对于不能直接访问的朋友(可能大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在帖子页面提交评论,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修改系统设置以便能够访问 beta.blogger.com 域名:

用任何文本编辑工具(比如“记事本”)打开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 文件,在文件最后一行添加如下内容:
72.14.219.190 beta.blogger.com

然后保存退出即可。

Friday, December 23, 2005

网摘的力量

最近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大航海时代 Online 中,因此 Blog 有点冷落了。同时也是因为生活变得更简单了,所以也很难找出可写的东西。与其每日无病呻吟,不如还是空着清净点。

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访问量逐日下滑。毕竟没什么可看的,一次两次来都没有新内容,估计是我也懒得再来了。不过,前天的 PageView 和 Visitor 统计突然间高耸起来,几乎达到平均数的 300%!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大概查了一下,主要增加的访问是对之前翻译的那篇《Throwing Tables Out the Window》,我在 Sky365-天天网摘上看到这篇文章被收录,而最近声名大噪的del.icio.us 也有到这篇文章的连接。我想大概是哪位朋友先将其加入了以上两个网摘中的一个,然后被其他朋友看到,于是又加入到各自的网摘,依此类推扩散开来。

之前我没有怎么用过网摘,在 del.icio.us 上有注册帐号,不过很少用。我原以为 Google 理所当然是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和宣传的最大目标,也是引入流量的大户,没想到,现在网摘的力量如此之大。被知名人士的网摘收录,其结果可能比花钱在门户网站上打广告效果还好。

截至目前为止,天天网摘上对这篇文章的收录已经有 11 次,而且,荣幸的是,被 keso,这个中文 blog 界的风云人物收录

想着当初翻译这篇文章确实花了不少的心血和时间,现在心里也觉得倍受鼓舞。

Tuesday, November 22, 2005

Google Analytics

前几天在北山驿站上看到关于 Google Analytics 的帖子,一样也是出于对 Google 的好感,马上就去注册了一个帐号。

不过,这次开始有点失望,先是产生了一段 JavaScript 代码,填到模板重新发布以后,Google 这边需要确认,但是死活通不过检测,反复调整未果后,我只有放弃。结果过了一天以后,居然自己就好了。官方说是安装后要有 12 小时才会有统计的数据出现,而据北山先生实测则需要 24 小时以上。难道,这段时间内,连代码确认也会失效?不过,不管怎么样,根据网站的提示,我确实是把代码放置正确了的,一直报无法检测到,未免对人产生误导。

然后,登录进去,就是长时间的数据收集,80% 的几率可能看不到分析报告。按 Google 页面上的说法,是因为现在用户负荷远远超过了他们预计的最大值,所以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无法及时获得分析报告。不过不用担心,数据仍然在持续采集,不会丢失。

不过除了这些以外,今天终于看到了安装完毕这几天以来的报告图表,如下图:

Google Analytics 分析报告图表 点击查看原尺寸

总的感觉,还是秉承了 Google 一贯精细实用的作风,除了上图中列出的 PageView / Visit 统计、新用户/回访用户对比、地理覆盖统计、访问来源统计以外,Analytics 系统还根据网站管理人员、市场推广人员和技术维护人员三种不同的角色给出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报告,思路条理非常清晰。另外,在日历上还可以选择按小时、天、月份统计,按 Week / Weekday 统计,月份统计,或者选定任意时间段进行统计,可谓一个网站流量分析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都有了,而且还做得很出色。甚至图标都是用 Flash 技术来实现的,很多图表可以在饼状图和柱状图之间切换,柱状图出现的时候会有动画效果,而且图中元素全部都是矢量的,缩小放大都不会出现锯齿和马赛克。

在佩服 Google 产品的同时,又想到上次 Google 的 Security Access,可以用它访问很多被封禁的站点,主要是可以上 *.blogspot.com 的 Blog,因为这上面真的有很多优秀的 Blog,后来也不能用了,官方给出的说法,也是访问负荷远远超过他们预想的情况,无法承担那么大的用户量,因此暂时关闭。

我不禁要想,每推出一个产品,就会出现用户多到超出想象的局面,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因为这个导致产品无法开展运营,算不算也是一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