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和老外相处.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和老外相处.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June 26, 2008

君は日本人ですか

从巴黎到北京的航班上,我的位置是靠走道的 35C,我在位置上往行李架上放包的时候,来了位看起来大概 30 来岁的看起来像中国人的女士,站在我旁边不吭声,我就问她是不是 35A,她还是不吭声,把登机牌上的号码给我看,就是 35A。于是我说了声不好意思然后挪到走道上让她进。

等她坐下后,就不声不响拿出本书开始看,我撇了一眼,文字是自右向左自上而下排版的,赫然是日文。啊,原来是日本人啊,难怪我用中文问她不吭声。

我想飞机上的其他人一定也把她当作中国人了,比如空姐。发饮料时,空姐用中文问她喝什么,她一脸茫然,空姐马上改用英文;发餐时换了另一位空姐,用中文问她吃什么,她又一脸茫然,这个空姐比较迟钝一点,用中文又问了一遍,于是我插了句嘴,对空姐说可能是日本人。于是空姐终于明白过来改用英文。

心想大学时学过点日语,好像几句简单的还是可以,于是我就试着用日语问她:“君は日本人ですか?”她先是一愣,然后用日本人那种特有的点头方式笑着说:“はい、はい、日本人です!”我跟她说我会非常少的一点点日语,然后她接着用日语问了我两个问题,可怜我一句都没听明白,不过我还是猜到她要问什么,哈哈。改用英文后,确认了她问的就是在哪里学的日语以及去过日本没有。

这时我发现,这么多年不用,学的那一点点基本上也都还给老师了,于是只有改用英文作答。后来我细想了一下,其实这两个问题我都能够用日语回答的,呵呵,可是当时只觉得英文在嘴边上,而日语要拼拼凑凑好一阵才行。

后来我又问她怎么一个人旅行,她说她来探望住在巴黎的朋友。于是我和她攀谈起来,她说她在巴黎待了大概十天,当我问到她去了巴黎哪些地方,她面带难色,确实,那些地方很难用非母语来描述……

接下来我也找不到话题,而她似乎英语困难,并没有觉得这是个有趣的交谈,也没有接话。本来想和她聊聊打发时间,没想到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我原本其实是比较内向的人,很少主动跟人搭讪,因此也很不擅长没话找话调动人的聊天积极性;只有遇到对方也话比较多的时候才聊得起来……

或许我真该好好学下日语…… 以及法语?

Friday, June 20, 2008

饯行

今天是在巴黎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四点多,办公室的人都空了,我以为开会去了,同事过来说,厨房那里有块蛋糕,如果你感兴趣的话……

当然,出于礼貌,我还是去了,然后拿了一块和大家一起吃,心说没事吃什么蛋糕啊。于是我问,有什么庆祝的吗?同事似笑非笑的说,这就是因为你啊。今天是你在这里最后一天,所以准备了这个蛋糕。你走了大家会难过的,呵呵,所以也不能叫做“庆祝”……

我以为是在开玩笑,将信将疑,不过还是附和连声说谢谢。

同事又说,不止是蛋糕而已,还有别的。然后打开橱柜,取出了一个包装好的礼盒递给我。我当时真的很诧异,从没见老外那么客气过,吃吃饭谈谈天我觉得还好,这个礼物就…… 实在是意外啊……接着他居然又从橱柜里面拿了一个礼盒出来……还双份……

我想我当时一定语无伦次了,除了谢谢不记得说了什么别的。过了一阵回过神来,我才开始找些有内容的话来表示感谢。我说这太意外了,你们真是太好了,我都记不得我上次收礼物是什么时候了。看来这话他们听来也很受用。同事问,你能从包装的形状上猜到是什么吗?我说看形状是酒吧,同事说我也不知道……

我这才意识到,老外送礼物你要当面拆开…… 刚才语无伦次把这档给忘了。当然为了不那么尴尬,我还是问了句我能现在就拆开吗?

一件是一瓶写有“X.O.”的香槟,具体的我就认不得了,对酒实在没研究;另一本是巴黎风景画册。同事说你可能没时间看遍巴黎所有的景点,这本画册就可以补充了,还特意提醒我画册是法英双语的……


同事又问:你之前就知道“X.O.”吗?我说当然知道,不过了解也不多,我就知道有这两个字母的都很贵……同事们又大笑,恩,这话他们一定也爱听……

事后在回旅店的火车上,我想了很多。这些年,我对法国和法国人的印象发生了很多变化。一开始由于中法交流年的宣传我对法国印象很好,觉得那真的就像电视里说的,“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后来亲身来到巴黎,感受到他们虽然不像美国人那样客气浮于表面,餐馆和店员们的甚至明显感觉热情出于应付,但还是属于比较热情的一群人。巴黎市区没有我想象的干净,街头小混混、乞丐也很多,火车站附近的地铁入口还不时能闻到尿骚味,行人过马路也乱闯红灯,出租车司机一样占用公交车道;但了解也更近了,加上去年有段时间对法语感兴趣顺便看了些风土人情的资料,觉得和中国人,甚至成都人,有着如出一辙的市侩,又或者说是亲切。

奥运火炬在巴黎接力的事件,相信将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法国和法国人的印象毁掉了。虽然我的理智告诉我这件事其实不应该和整个法国以及法国人的整体挂上钩,但仍不可避免的也影响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以至于让我在这次出差前感到有些迟疑…… 加上这次出差过程中一个人遇到的诸多不便,铁路罢工,还有因为天气热,地铁站和火车里各种奇怪的味道,让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跌到低谷。

然而,法国公司同事们这次却再次挽回了法国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可能还是市场/销售型人士和技术型人士处事方式的不同,他们展示他们对客人热情的方式也不一样。前者,如这边的市场部头头,约我下班一起吃晚饭,带我去他常去的餐厅,给我翻译菜单上每一道菜,还解释只有法文菜单的餐厅,一般比有各种语言菜单的餐厅要好一些。点了和菜品搭配的红酒,教我品红酒的方法,却又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使劲劝酒,好像你不喝倒就是招待不周,使得人既喝得尽兴又不会有后顾之忧。席间还不断找各种各样的话题,使得不善言谈的我也说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两个小时后东西吃完了还意犹未尽。

中间他说等下你要是愿意可以去我家,我给你看我拍的那些照片。我以为他是客气随便说说,也没在意;因为我觉得通常老外都比较在乎个人隐私,应该不会随便带人到家里做客。哪知他是来真的,吃完了已经十点多,他说他家就在附近,如果我不介意可以上去坐坐;虽然我不胜酒力有点晕晕的,但还是实在不好意思说不。到了他家,他几乎把他全世界各地所有照片全部翻了个遍,还对着照片讲各种有趣的经历和故事,不知不觉就是过了十二点。

记得去年来巴黎的时候,他就跟我们聊巴黎哪里好玩,还给了张名片,说有什么需要帮助周末可以联系他。出于对市场/销售人士一贯的认识,或者说“成见”,我只当他是客气。这次来才知道,好像不只是客气一下而已,他是真的想让你在这里过得开心。

比起市场/销售人士的直接和热情,技术型人士表达好客的方式就含蓄的多。第一天,R&D 的头头打招呼让我星期一早上不用太早起来,好好休息。然后中午来旅馆接我给我指去公司的路。到了公司又到各个办公室逐一介绍打招呼,最后还群发邮件告诉所有人我从成都公司来,这边出差三个星期。我心想要不要这么劳师动众啊。他们去成都出差的时候从来没见谁来介绍或者发邮件什么的。在后来开会的时候,大家也尽量用英语,虽然有时候和我几乎没什么关系,我也甚至没在认真听,但这三个星期他们真的是这样下来的,包括上星期一一整天的会。

再就是今天下午搞得饯行,一开始还神神秘秘的,却又真的让人很开心,哈哈,可能我比较容易哄吧。

或许最后,还是应该分开来看,到哪里都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人;但总的来说,由于法国同事们,我对法国的印象又有了大的改观,也希望我能够让他们对中国人有不错的印象……

Thursday, June 19, 2008

全球化

中午同事带我去公司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餐厅,菜单一如既往的晦涩(好吧,是我看不懂),还好这家体贴,每样菜都给了图,还配上编号,我指了编号就交差,很好很强大……

可是吃完点甜点的时候问题来了,没在菜单上啊。过来的亚洲人模样帅哥店员用法语跟我们介绍都有些啥,同事很体贴的一一翻译成英文,于是我很满足的要了冰激凌,好嘛,那家伙居然说没有。没有你刚才就不要列出来给人选啊…… 我记得刚才还有个咖啡,就这个我还明白,那就咖啡吧……端上来的时候我还是礼貌的说了声 Merci,即英语的 Thank you。

正庆幸又完成了一顿饭艰巨的点餐任务,猛然听到了柜台里老板娘在喊:“1 号台的客人走了,不用做了!”注意,我没有翻译,她说的就是中文!普通话!

我告诉同事他们在说中文,同事也说,早知道刚才你就跟他说中文啊,我说就是啊,明明可以直接说,我还要跟你们讲英文,你们在帮忙翻译成法文……同事还问,他们说的和你是同一种方言吗?

等那家伙来收餐具的时候,我用中文问了句:您是能说中文对吧?他看了我笑笑,指指我的钱包,用很奇怪的生涩的口音:“刚才我看到你银行卡上是中文,就知道你是中国人了……”靠,丫眼睛还真尖……你知道我是中国人还用法语难为人?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那个关于 Akira 的笑话,然后很开心的讲给法国同事听:成都那边,部门里有个小胖子,给自己起了个日文名字“ぁきら”,来公司的时候让提供英文名以便和国外同事沟通,他没有便直接把日文名字的读音“Akira”报了上去。上回有项目来了个法国同事,见了他就用法语口音喊“akiha”…… 众人倒……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中国人,起了个日文名字,拼写成英文,又按照法文发音……

法国同事爆笑,说,这就是全球化的好处啊……

我……囧RZ……

Wednesday, June 18, 2008

彪悍的巴黎交通

昨天早上上班,照例先坐 2 号地铁到 Gare du Nord 转 RER B,可是在 Gare du Nord 等了半个小时,就是不见火车来,广播里一直说去戴高乐机场的旅客请转到 32、33 号站台,可那和我是相反的方向啊。正纳闷的想到 32、33 那边去看看,一转头发现我要搭的火车居然在我背后隔壁的站台…… 这些法国人,怎么火车进哪个站台也这么随便吗?

好不容易上了火车,却半天都不开……司机在广播里用法语不知道在咕哝什么,过了许久,终于开了,可是到了后面的站又停很久。舱门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司机时不时在广播里嘟囔几句,身边的乘客开始唉声叹气。我心想,该不是遇到巴黎传说中的铁路罢工事件了吧?

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硬是折腾了一个小时,我也比平时迟了将近一个钟头。从车站到公司的路上,我一直在盘算要不要解释一下,如果要解释该怎么解释,可到了办公室,却发现安静得不正常,一个个位置上都没人。我所在的部门也只有两个人到了而已,看样子大家都遇到同样的问题了……于是我问同事今天这公共交通是怎么了,同事嘻嘻一笑:“Strike!”

啊,果然是遇到传说中的罢工了,我用表情向同事表示震惊和不解,同事若无其事的笑笑说:“This is Paris!”接下来办公室的人慢慢到了,几乎每个看到我都要过来很惊奇的问我,啊,你居然成功的到办公室了,你怎么来的?于是我就一遍遍告诉他们我还是坐平时的线路,但是用了平时两倍的时间。

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火车站的门已经锁上了,不少的人在门口向里探望,旁边的公车站挤满了人……

同事提醒我说下午下班尽量早点走,于是我大概五点半就准备下班了。有同事跟我说,现在已经没有开向巴黎城区的火车了,所以可能你只有坐公共汽车到地铁站再转地铁。我问清了公交车的方向,跟他们说:“祝我好运吧……”

到了公车站,仍然是很多人,或面无表情两眼失去焦点地盯着马路,或者焦急的看着公车来的方向,并且同时还有不少人看了火车站门口的告示以后向公车站走来。我看了一下站牌,发现到最近的地铁站 4 号线的起点 Porte d'Orléan 都还有八站路…… 过了大概一刻钟,来了辆公车,那里面早已经挤满了人,可以清晰的透过车门玻璃看到里面的乘客脸贴在门上的情形,车门打开他却不会被挤出来,因为外面的人在想办法往里挤。看样子,今天我和这巴黎公交车是没缘分了,渐渐对今天能否回到住的旅馆感到绝望了……

心里盘算着到底等下是要和这些法国人一较挤公车功夫的高下,还是保持绅士风度找个旅馆就近将就一晚上,不想迎面居然开来一辆空的出租车,当然有人比我更早的发现,已经有两三个人竖起了大拇指,而那出租车自然也成功的被其中一位上了。虽然没有上到出租车,但是我心中倒是燃起了一线希望,咱在成都的时候,抢出租车的功夫可不是盖的,用惯了公共交通的人肯定不是我的对手。我只使出第一招向前走了十来米,便立即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不过却发现身边有位老太太也在张望明显也是想要拦出租。我心想咱虽不至于和这一大堆上下班的人群装绅士,倒也不至于和一位老太太争先后。于是我又向回退了几米,把有利地形让给了老太太,等她好不容易拦到出租车走了,我才回到她的位置,快速扫描开过来的每一辆车,并在第一时间判断是不是空的出租车。

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有辆白色的标致开过来,在靠内的车道,但我还是把手举起来想要试一下,它却没有要变道的意思,因为红灯的关系,在离我两个车道外的人行道前停下了。司机显然是发现了我,于是向我招手让我上车,可是中间隔了两个车道,这不好吧?那司机见我犹豫不决,又向我用力招了招手,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穿过车流上了车。

法国人的英语大部分都不怎么样,有些更是一点都不会。为了预防这一点,等车的时候我预先把那拗口的站名用法语发音默念了好几遍。不过这司机还好,上车就直接用英语问我要去哪里,我也用不着费那功夫跟他比划了。

寒暄了几句,发现司机说英语还是有些困难,而且话不投机也就不聊了。于是他就开始用法语不知道嘟囔什么,虽然我听不懂但也能猜出大概是在咒骂糟糕的交通状况,而且和成都的公交司机比起来,抢道钻空的功夫也丝毫不差,公交车道更是会毫不犹豫的充分利用,连路边的加油站过道也不放过…… 尽管这样,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堵得寸步难行,从公司楼下的公交站开到最近的地铁起点站花了将近 18 欧,和我预算的差不多。司机到是毫不客气的在发票上写下了 20 欧,我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他计较,互相“假惺惺”的道谢后,我直直的奔向了地铁站,还好地铁正常运行,只不过一共 26 站的地铁线路,我要坐 22 站,而且还要转 2 号线在坐 4 站才到住的地方……

等我到了地铁站前的餐馆,已经 8 点多了……

彪悍的巴黎交通,彪悍的巴黎铁路大叔……

Thursday, May 11, 2006

最近的状态

昨天有人对我的 blog 长期不更新表示强烈的愤慨,我想了想,确实都有一个多月都没更新了,所以现在就来更新一下。

其实最近这段时间可写的东西很多:美国之行的很多都还没写,n 多朋友找我要照片;房子装修也算是大事;还有工作上有些牢骚要发。不过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了一起,所以反而没有时间了。

总的来讲呢,美国的照片和过程会慢慢补上来的,确实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和图景。装修呢,我自己倒是没有操太多心,主要是把父母忙坏了。现在已经开工了,希望下个月中旬的时候可以完工吧。

从美国回来以后,因为项目的关系,最近特别忙。如果只是工作本身,倒也还不至于忙成这样。关键问题在于沟通不太方便,现在所有能做的就只有 email 了,但是很多事情只有当面才讲得清楚,或者能够节省很多沟通得时间。目前是要半天来看邮件回邮件,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电子邮件系统如此得重要。因为以前得经验,一个星期都难得收到一封正儿八经得邮件,每天收得一大堆得都是垃圾。现在每天一上班就是十几封,一封封看,一封封回,还是蛮花时间得。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更多……

回来之前老外说可以随时用 Skype 跟他们进行音频对话。虽然说这样确实比用写的快得多,但是说老实话,我不喜欢用耳麦。总感觉怪怪的,而且一听到耳机传回的自己的回音我就不会说话了,大概是有心理障碍之类的……

Monday, April 10, 2006

吃在美国

来美国之前,很多朋友说希望我去美国能够吃的惯,多吃点,多长点肉。之前也听说美国人吃的都很高热量很多快餐很容易超重,因此,自己对这次增加体重也备感信心。

大概由于加里弗利亚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地方,这边有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他们也带来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来了大概一个星期,我们每天都吃不同地方的东西——中国的,日本的,韩国的,墨西哥的,法国的,还有美国本土的。

中国餐馆前面已经介绍过了,那家卖川菜的。另外还有一家卖快餐的,工作日中午我们常去。可以选两个菜,基本上就是鸡肉,牛肉,豆腐和蔬菜可以选,感觉像国内的盒饭。口味还是甜,不过没办法,美国同事有些去隔壁卖三明治的快餐店,东西基本上都是冷的,我吃过一次,一下午肚子都不舒服。

日本餐馆的东西感觉很清淡。我点的是一个套餐,包括一碗面和另一份主食。面可以选白面的或者荞麦面,口味有两种,一种蔬菜的,一种海鲜的。面的汤很清淡,有海鲜的味道。主食我见过的有两种,一种是饭上面盖上一整个鸡蛋,不是中国传统的鸡蛋饭那种,日本的饮食习惯一般都比较清淡。另一种,是我点的。白饭上面盖上打得很细的肉馅,然后洒上干紫菜屑,可以拌芥末。肉馅看起来像生的,可能很简短的蒸过一下,反正肯定不是熟的。听起来很恐怖,不过吃起来还不错。

我们去的韩国餐馆的特色是豆腐火锅。有各种各样口味的豆腐火锅,牛肉,鸡肉,泡菜,海鲜等等;除了这个以外,还上了很多不同的泡菜,包括泡萝卜,泡海带以及凉粉什么的。据说这个是这附近最辣的餐馆,第一次去,我不知道水深,因此只要了 Mild,结果,基本上没有辣味。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就要了 Hot,美国友人知道我们能吃辣的,就跟老板说 Make it as hot as you can... 话虽如此,吃起来还只是一般辣,大概在成都的微辣和中辣之间。不过,比起其他的餐馆来讲,这里算是吃的最爽的了——热腾腾,而且是辣的。

墨西哥餐馆只去过一个快餐店,来的第二天中午。感觉很一般,炒饭很干没什么味道,鸡腿还不错,比肯德基的好多了。除此之外,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美国本土的特色,就是汉堡快餐。我们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快餐店,FATBURGER,IN-N'-OUT,Carls Jr.,还有 McDonalds。这里的 McDonalds 难吃的让人难以置信。我点了鸡块,吃起来像在嚼木头,不知道是美国人口味如此还是中国那边的根据国人口味作了改良,反正 McDonalds 在其原产地的口味,让我们大失所望,美国友人也说,McDonalds 在这边一向口碑很差。

除了 McDonalds 以外,前面三个都还不错,各有各的特色。FATBURGER 的汉堡都是现做的,等的时间久一些,不过东西都很新鲜;IN-N'-OUT 的菜单很简单,东西也不错;Carls Jr. 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我们去了好几次,选择很多。

美国快餐店饮料的习惯和国内不同。你点了饮料,售货员就会给你相应大小的杯子,然后自己拿杯子去饮料机前选择,喝完可以随意续杯;也就是说,价格的差别,仅仅体现在杯子的大小上。

吃的最正式,也是最昂贵的,应该是法国菜了。那次是全公司最正式的聚餐,包括员工家属在内,大概一共有 20 多人。

法国的餐饮习惯很讲究。还未入座之前,大家彼此寒暄交谈,侍者会来问你想喝什么。我们不知道有些什么可点,就随 Alex 他们一起要了红酒,不过没想到这个只是餐前的开胃饮料,后面还有…… 桌上每套餐具都很复杂,大小叠在一起的两个盘子,大小两套刀叉,大小两只高脚杯,还有盘子上扎成花的墨绿色餐布。

入座后,侍者就会一一询问每位来宾要吃什么。来美国,最大的语言障碍莫过于菜单,很难看懂,除了价格和主料;而法国餐厅的菜单更是天书,加上我们也不懂正式法国用餐的程序。不过好像侍者对顾客遇到的这种麻烦已经习以为常,你点不出来他们会有默认的备选像,只是简单的问我主食要什么,我选了牛排。

第一道上的是一种汤,咸鲜味。我喝了两口,问他们是什么做的。David 的女朋友跟我解释了半天,我还是搞不清楚是啥,Hill 听到后,两个字解决问题——“龙虾”。我正打算细细品尝,这时候侍者上来,把每个人面前的汤都端走了…… 哎,原来这里吃东西都是一道一道吃的,我才喝了两口,真是浪费阿……

第二道是沙拉,就是生的蔬菜洒了一些盐和胡椒什么的。虽然不算什么新奇的东西,不过以前很少吃生蔬菜,这样的吃法倒是有意思。

然后就是我点的主菜牛排了。和在国内牛排餐厅吃到的不太一样,感觉肉更厚嫩。牛排下面铺的时土豆泥,周围用青菜和豆类把盘饰点缀得很考究。

最后是甜点,裹有冰淇淋的蛋糕。我们大概 7 点左右到达,吃完走的时候,已经快 11 点了,真是可谓“大”餐阿。

总的来讲,在这边吃的还算习惯,原来以为我很挑食,对食物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现在看来还好,虽然大部分东西都有酸酸的,没有习惯的香辣味道,不过三个星期,应该还是能够坚持下来吧。

Friday, April 07, 2006

Party

这边公司有每周四一起聚会的传统,而昨天刚好又是 Xavier 的生日,因此,这个 Party 更是不能少。

大概 9 点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到一个叫做 Yard House 的酒吧,这家酒吧以提供近 200 种不同口味种类的啤酒而闻名,长长的吧台有上百个手柄龙头,连接到他们的酒库,每个手柄都各具风格,十分有特色。由于菜单对于我们来讲是在太困难,根据 Alex 的建议,我选了 Lindemen's Frownboise,暗红色,喝起来有蓝莓的香甜味道,不过带一些酸味。虽然我并不怎么会喝酒,但是这个东西比起一般的啤酒,还是好喝多了。

酒到半旬,Xavier 问我们要不要来 a shot of Vodka,恭敬不如从命。不过当然不是国内酒吧那种伏特加兑果汁的喝法,是那种 2oz 的小杯,纯的伏特加,一口干。刚喝下去的时候,感觉还好,至少比喝泸州老窖顺口。不过大概 5 分钟以后,那酒在胃里面就开始燃烧了,20 分钟后开始上头。

可能由于喝了酒的缘故,话也比较多。就像我们对美国的好奇一样,很多没有去过亚洲的美国人,对中国和东方也是充满了好奇。我们讨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时间过的很快。

走的时候 Xavier 风趣地和女招待开玩笑,人家问他多少岁生日,他说他才二十几,人家不信,他说,真的,我才 twenty-twelve…… 嗯,照这么说来,我也可以说我才十几岁,不就是 fifteen-teen吗?

Thursday, April 06, 2006

Everything Is Big In America

来美国之前,Alex 去成都的时候,就跟我们提起 Everything is big in Ameria,来了之后,更是常常强调。虽然不过是一句俏皮话,倒也揭示了这边一个很大的特点。

首先是车。Alex 开一辆很大的雪弗莱越野车,后排座位坐三个人都显得很空,而座位之后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不是堆了很多杂物和我们的行李,至少可以再加两排座位。不过,和路上跑得其他车比起来,Alex 的车也只是一般了,因为类似于汉马吉普之类的车在这边很常见,最小的车大概是大众的那款“甲壳虫”。大概是因为车的缘故,停车场的车位也显得格外的宽,至少 Alex 这辆“坦克”停下的时候,两边车门打开,是绝对不会刮到旁边的车的。
酷车I 酷车II
酷车

说起车,在这边见到的大部分的车在国内都看得到,当然,也有很多在国内难得见到的车。保时捷,法拉利,虽然是少数,但是跑在路上总是那么抢眼。感觉美国人用车比较讲究实惠,在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轻型卡车,就是那种客货两用的货车,对于普通家庭,特别是有家族经营的小生意的家庭来讲,应该是很实用的吧。

然后是吃的东西。这边可乐的中杯,大概是中国的大杯,而大杯则可想而知了。不过这个尺寸也不同意,我们去过一家快餐厅,中杯比中国的大杯还大,大杯嘛,高度一样,只是底面的直径约 8cm…… 汉堡的尺寸也比较大,一个汉堡和一份薯条都不是很容易吃完。说起薯条,除了中国可以见到的那种细长的以外,这边还有一种很粗的薯条,也算是“Big”的一个范例吧。

不光是快餐。一般餐厅的啤酒杯也很大个,大概比国内用的那种钢化杯大一倍。日本餐馆的面碗大概和中国的汤碗一样大。而座位较中国的来讲,普遍比较宽比较高。

办公室的设备也体现着这一点。来之前 Alex 说这边办公室很挤,他们正打算换地方。实际上,每个人的空间感觉比我们在中国还大点。约 70 平米的开放空间,只摆了 8 张桌子,当然,桌子很大。显示器是 21 寸的,两台,而国内,通常来讲 19 寸都不多见了。

另外,办公室里除了一个设备室以外,还有一个厨房。里面有冰箱和微波炉,以及大量的各种饮料,零食,以及方便一次性餐具。我想,这也是他们胃口“大”的体现吧。

再来是人。来之前英语培训课老师 Rick 说,不要以为美国的女人都像电影上那么苗条,实际上大部分都很胖。来了以后,果不其然,不夸张的讲,我们见到的 70% 以上的女性应该都在标准体重以上;看到比较胖的男性也比较多,但比率要小得多。

总的来看,Everything is big in America,确实不假,如果要找特色,这便是和中国一处很大的不同了。

Wednesday, April 05, 2006

初到美国

休息厅里的便利商店
休息厅里的便利商店
由于在出口处没有看到 Alex,因此我拨通了他的手机。Alex 说路上很堵,他将在半个小时内到达机场,说很抱歉没能及时来接我们。看来,交通拥挤对于每个大城市来说,都是普遍的,哪怕是道路交通发达的美国。

来的时候为了以防万一,开通了我手机的国际漫游。国内用的普通的三频手机,在这边都可以用,不过要开通国际漫游。我的是中国移动全球通,保证余额 1000 元以上,然后打 1860 要求开通即可。

在等 Alex 的时候,我们在出口的大厅转了一下。
休息厅里的 Starbucks
休息厅里的 Starbucks
虽然只是一个供旅客在找到其它交通工具离开机场前稍事休息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个便利店和 Starbucks 咖啡。便利店出售各种杂志书籍,大概是方便旅客消磨时光吧。看到了各种版本各种装帧的 Da Vinci Code,这本书还真是畅销阿。Starbucks 的咖啡大概是 2-3 美元,我没有去过国内的 Starbucks,不过这个价格换算后和良木缘的价格差不多。

洛杉矶国际机场很大,根据出入的地区不同,分成了若干个区域,我们在 2 区。Alex 在 6 点多到达,除了见面时的寒暄,他就反复的说抱歉。呵呵,大概是怕我们一来就被吓坏了吧。我们说没关系,刚好有时间可以逛逛里面的便利店。

休息厅门外的车道和出租车
休息厅门外的车道和出租车
公司的地点在洛杉矶市东南约 50 英里的小城 Irvine,比较类似于成都的高新区。由于堵车的缘故,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快 8 点了。Alex 给我们一一介绍以后,我们拿出了我们走的时候,从井里带的一些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工艺筷子,檀香扇以及脸谱挂画。外国人对这些东西一向感兴趣,这个过程也使得原本陌生的气氛一下子热络起来。

按照之前计划的,我们和整个团队一起吃晚饭。他们选了一家中餐厅,Chang's Bistro,卖的是川菜,当天晚上的主题是“成都之夜”。

哎,千里迢迢跑到美国来,没想到第一餐吃川菜。可能是主人们为了将就我们的习惯而特意安排的吧,而我们其实也早就做好了入乡随俗的习惯。

虽然就餐的习惯不同,不过菜色还是不错,不像正宗川菜那么鲜辣,感觉有些甜,不过大体还是能够分辨出是川菜的味道。只是不习惯用盘子来吃米饭,试想用筷子吃装在盘子里的盖浇饭或者炒饭有多不方便就知道了,只是好像这里似乎吃饭都不兴用碗的。入乡随俗嘛,只好忍了。

席间大家聊得很多。虽然之前 Alex 来成都,我们也一起吃了几次饭,英文没有大问题;不过这次是处在一个纯粹的英文环境中,加上环境嘈杂,给沟通还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加上整个团队中,Alex,Xavier 来自比利时,Steven 来自加拿大,Neil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David 来自东海岸,其他都是加州本地人,各自都有各自的口音。尤其是 Xavier 的英语听起来像法语,Neil 的英式口音很重,我听力原本就不好,和他们交流常常要他们重复好几次。后来听 Alex 说,其实他们也常常搞不懂 Neil 在说什么,没听清就让他们重复,没关系的…… 不过,一直在那里 Pardon,还是让人感觉很窘阿。

我们住的地方是 Americas Best Value Inn,一个 2 星的小旅馆,位于 Lake Forest,另一个城市。听起来很奇怪吧,机场,公司和住处分别在不同的城市。这些城市都很小,都离的很近,彼此之间由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连接,中间找不到城市的边缘,可能比较类似于国内的区。实际上,从住的旅店到公司,也只有不到 10 分钟的车程,这大概是和国内很不一样的地方吧。

旅馆不大,有几栋 2 层楼围成一个圈,中间是游泳池。房间倒是还整洁干净,进门最打眼的就是那张宽大 2 米的大床。不由得想起来之前 Alex 反复强调的那句,Everything is big in America...
旅馆的游泳池 旅馆的温泉池
旅馆的游泳池和温泉

Monday, March 27, 2006

又见生日

最近生活中常常出现过生日的话题。

最先开始是上上周公司有 3 个同事同时过生日,好不热闹。接着是公司给我和隔壁部门另一个同事提前在上周五一起送蛋糕,然后就又是今天……

前面一篇提到新同事 Akira 和 Mairah Carey 是同一天生日,也就是今天,和我差两天,而今天也真是繁忙的一天,算是来这边工作后最忙的一天了。

因为老外 Alex 来了,一大早九点就开始给我们培训他们的开发工具,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多,停都没停一下。下午又接着进行到 3 点多。

Alex 的语速比较快声音比较沉,因此不像英语培训老师的 Rick 说话那么好懂。同时在场的一位欧洲总部过来的 Supervisor 是法国人,说英文更是让人难以听懂。加上上午的话题又不像培训那么有趣,因此注意力稍微懈怠就会开始不知所云。上午培训结束中午吃饭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用脑过度的感觉。

下午感觉要好一些了,可能是因为渐渐习惯的缘故,加上时间也不长。培训完毕后 Alex 就帮我们搭建开发环境,并且看了一下之前做的练习。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闲扯,以及之前英语培训,本来觉得自己的口语渐渐恢复了,现在看来是假相。下午给老外演示我做的练习,解释一些技术问题的时候,那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张口结舌,好不容易才让老外明白我的意思。

不过失去的这部分自信很快又在晚饭的时候找回来。由于 Alex 过来算是客人,而加上刚好有同事生日,因此晚饭仍然一起吃。有人提议去吃火锅,公司附近的那家“刘一手”也算是成都小有名气的火锅吧,而 Alex 之前刚好也没有吃过。只要不扯专业问题,大体上我都能对付了,席间扯得很愉快,因此也喝了很多啤酒。Alex 不太能吃辣的,但是仍旧被成都的美食征服。我发现自己口语比以前还是有进步,现在遇到不知道怎么解释的问题,懂得想别的办法绕过,而不像以前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卡壳,搞得气氛尴尬自己还涨得脸通红。

所以啊,语言这东西还是要有环境才行……

Wednesday, March 22, 2006

获得签证了

这个星期一直都在准备去美国培训的事情,最关键的也是最不确定的,就是今天的签证了。

之前 Admin 姐姐已经帮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教我们填各种表格,准备各种资料文档,还提醒我们今天要穿正式精神一点。因为之前听说 911 以后美国签证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因此要尽量准备充分一点。

预约的是早上 10 点,由于公车改线,我赶到的时候已经过了。不过有很多人在那边排队,我们在寒风中站了 1 个多小时才进到领事馆里面等候。本来昨天都还很暖和的,晚上突然降温了,今天为了显得“精神”还穿得特别少,真的冻死我了。

好像我们几个是上午一批里面排最后的,因此我们也观察到了各种各样事由签证的经过。

最容易的,也是最多的,是去美国探亲的老夫妻,基本上两三个问题就 OK ……

稍微容易的,是商务。问的时间稍微久一些,好像有一个被拒,可能是没有准备收入证明,资料不全。

问的时间比较久的是学生,不过总的来讲,一上午我看到的被拒的情况并不多。我想只要真的是有正当理由去而且不是打算去了不回来的,准备有充足的资料,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

轮到我们的时候,出了点小插曲。一个同事的收入证明被混到了另一个同事的资料里面,面试官发现两个有,而另一个没有,就问没有的那个怎么没有看到他的收入证明。后来翻了半天终于是发现资料搞混了……

后来面试官拿着一份派遣函进去了,半天才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打电话到公司核实去了……

不过好在最后还是通过了,没有辜负公司的安排和 Admin 姐姐的努力工作,也没有辜负我们穿那么少在寒风中挨冻……

Thursday, March 02, 2006

英语培训

本来今天没什么事情可写的,不过今天晚上的培训实在是有意思,让我不得不记下这件事。

昨天收到 HR 姐姐的邮件,说我们所有人都被分班安排晚上参加英语培训,以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这让我想到了刚上大学那段时间,也是分班进行英语补习,每天晚上两个半小时,要多无趣有多无趣,那简直是对人的意志的一种摧残。能够坚挺完两个半小时而不瞌睡的,可谓意志极端的坚强。因此我对一切冠以“英语培训”的事情都没有好感。

今天晚上到时间进入会议室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老师是个美国人,后来知道名字叫做 Rick。他出了一个话题,Torrorism,让我们来讨论。说到这个当然也就要扯到 911,大家每个人都说说 911 袭击发生当时我们都在干什么。有的是当晚知道的,有的是早上知道的,当然内容也无非是——

Oh. It's a disaster... It's increadible... I just can't believe it ...

——云云,虽然内容没什么新奇,不过 Rick 非常会调节气氛,会时不时的让大家爆笑,因此气氛很轻松,也比较容易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接下来就围绕这个慢慢展开,说为什么美国会遭到袭击,因为美国总是干预别的国家的事情,喜欢控制一切,有很多敌人。由此又发展到讲中印关系,中台关系……听起来都是些严肃的话题,不过真的,整个过程都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

后来 Rick 说以后我们每次都会围绕一个大家觉得有趣的话题展开来谈,问我们都喜欢谈些什么。有人就说电影之类,然后就扯到了中国的电影。

有个同事,说他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老外问原因,他本来是想说,他很擅长搞笑,He's always making jokes;结果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语言反射,说成了,He's always making love...

于是,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老外更坏,指着一个女生,用中文说,啊~ 脸红了…… 那女生只好把脸埋在自己的双手里。不过他倒也很会打圆场,说——

It'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ings to make, OK? But I like making both of them...

……继续哄堂大笑……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很快就过去了。看来英语培训也不见得总是那么糟糕,这样的培训,还是值得参加的……

Wednesday, March 01, 2006

三月第一天

今天好像开始回暖了,感觉确实没有昨天冷了。春季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好兆头吧。

把 MSN 的说明改成了“左眼一直跳”,结果一大早 n 多人发来消息说,左眼跳财,你要发财了。嗯,希望如此吧,哈哈,不过跳的也忒久了,从周末就开始了。大航海上商会里的朋友说,其实是我上周玩太久休息不好,过段时间作息正常了就好了。

本来说是今天还有一个新同事要来上班,因为据说这个新部门是招了 3 美工 3 开发,目前包括我在内到了 5 个,不过一整天都没有人出现,奇怪啊。IT 部门的同事发来邮件说给我们建立了邮件列表,我发现名称叫做 China-JD-Game,行政部门的同事发来的新通讯录上也写我们的部门名称叫 JD,唉,不明白。原来的 Game 部门,就是面试我的那位所管辖的,叫做 Filao,更是奇怪,搞不懂什么意思。唉,我最不喜欢这些奇怪的缩写了。

除此之外,今天其实一天都很无趣。上午老外在 Skype 上指导我们装了 Brew 的 SDK,说是等我们熟悉了 J2ME 的体系之后会先让我们做一些移植的工作,好让我们熟悉一个游戏的基本运作架构。接下来就还是继续看 JSR 文档…… 之前我跟老外说,这些文档很多啊,老外说,现看你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直接跳过……

嗯,很耿直的回答啊,不过,满篇的英文,实在吃不消,尽管今天比平时多喝了两杯咖啡,还是直打哈欠。大概地把几篇过了一下,知道有那么回事,具体地懒得逐句推敲了,有问题再回头来查吧。我和同事商量,差不多了就先想办法做点东西出来玩,也给自己点信心嘛。于是后来就装了 Java 的 Wireless Toolkit,搭建好了开发工具,明天就来写代码,这总比看文档有趣多了。

Updated on Mar. 03, 2006:

现在我知道了,JD 大概是 JavaGround,取头尾字母,因为我们这个 Team 主要做 JavaGround 的外包。

Updated on Mar. 09, 2006:

现在我知道 Filao 的意思了。英语培训上和 Filao 部门的一个同事聊了一下,原来是个法国公司的名字,他们部门处理和这个公司合作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