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语言.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语言.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rch 02, 2009

三顾巴黎

乘坐东航的航班,今天早上安全抵达了巴黎,这已经是第三次来巴黎出差了。


和前年一样,东航的航班是在欧洲东部时间凌晨五点半到达;和前年不一样的是,上次要继续转机去哥本哈根,而这次则直接坐出租车前往预订好的住处。

和去年一样,这次公司订的仍然是 Citadines 公寓旅馆;和去年不一样的是,上次在蒙马特区,紧临红磨坊,而这次则在 Les Halles 附近,15分钟内即可步行到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圣母院和卢浮宫……

在旅馆里安顿好,已经将近 9 点了,上网跟同事朋友们打了个招呼,就迫不及待的去洗了个热水澡,小睡了一下——飞机上一夜没怎么睡,实在是身心疲惫。

差不多中午的时候,和同事出门在周围打探了一下,想先买张地铁的月票。因为我去年自己在自动售票机上买过三次周票,便自告奋勇去操作,可是找了半天都没找到正确的选项,换了好多个地铁站都没有,无奈之下到售票窗口询问,在自己只能说几个法语单词,对方只能说几个英文单词的情况下,终于尴尬的搞明白,原来那种周票和月票已经取消了,现在全部换成了那种带 IC 芯片的射频卡。语言不通真是寸步难行啊,早知道之前就好好学法语了……


前年来巴黎的时候,和同事在圣路易岛和西岱岛相连的桥头吃过很舒服的一顿午餐,买完车票刚好在那附近,于是我们又去了那里,在上次去的那家餐馆对面吃了午餐。

这家餐馆名字没什么创意:La Brasserie de l'Isle Saint Louis(圣路易岛酒家?),不过菜色倒还不错,所以能开在这样口岸的位置,也不是盖的。由于实在是很难搞懂法语的菜单,除了沙拉以外,我们点的两道菜都是侍者推荐的。


同事点的是用西红柿、坚果和洋葱做的粥状物,加上了香肠和腊肉,据说味道很不错。我点的是小牛肉加上蘑菇汁,比起同事那道菜,这个要更合我胃口。同事说这个对于他来讲太淡了,对于我来讲,味道淡好过酸酸的…… 虽说法国美食闻名天下,但是说实话,如果看不懂菜单,点到的东西只要不是难以下咽,已经是万幸了……


飞机上不但没有睡好,更没吃好,因此我们吃完后特地又要了巧克力慕斯。这个合胃口,因为这是菜单上所有甜点里面唯一看懂的一道……

下午在公司已经很困了,晚上出地铁站差点迷路,还好手机上的 Google Maps 救了我们。不想再花费心思去研究菜单了,于是就在旅馆旁边的 Pizza Hut 解决了晚餐。烤鸡翅不错,因为是辣的,在巴黎这太难得了……

Thursday, June 26, 2008

君は日本人ですか

从巴黎到北京的航班上,我的位置是靠走道的 35C,我在位置上往行李架上放包的时候,来了位看起来大概 30 来岁的看起来像中国人的女士,站在我旁边不吭声,我就问她是不是 35A,她还是不吭声,把登机牌上的号码给我看,就是 35A。于是我说了声不好意思然后挪到走道上让她进。

等她坐下后,就不声不响拿出本书开始看,我撇了一眼,文字是自右向左自上而下排版的,赫然是日文。啊,原来是日本人啊,难怪我用中文问她不吭声。

我想飞机上的其他人一定也把她当作中国人了,比如空姐。发饮料时,空姐用中文问她喝什么,她一脸茫然,空姐马上改用英文;发餐时换了另一位空姐,用中文问她吃什么,她又一脸茫然,这个空姐比较迟钝一点,用中文又问了一遍,于是我插了句嘴,对空姐说可能是日本人。于是空姐终于明白过来改用英文。

心想大学时学过点日语,好像几句简单的还是可以,于是我就试着用日语问她:“君は日本人ですか?”她先是一愣,然后用日本人那种特有的点头方式笑着说:“はい、はい、日本人です!”我跟她说我会非常少的一点点日语,然后她接着用日语问了我两个问题,可怜我一句都没听明白,不过我还是猜到她要问什么,哈哈。改用英文后,确认了她问的就是在哪里学的日语以及去过日本没有。

这时我发现,这么多年不用,学的那一点点基本上也都还给老师了,于是只有改用英文作答。后来我细想了一下,其实这两个问题我都能够用日语回答的,呵呵,可是当时只觉得英文在嘴边上,而日语要拼拼凑凑好一阵才行。

后来我又问她怎么一个人旅行,她说她来探望住在巴黎的朋友。于是我和她攀谈起来,她说她在巴黎待了大概十天,当我问到她去了巴黎哪些地方,她面带难色,确实,那些地方很难用非母语来描述……

接下来我也找不到话题,而她似乎英语困难,并没有觉得这是个有趣的交谈,也没有接话。本来想和她聊聊打发时间,没想到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我原本其实是比较内向的人,很少主动跟人搭讪,因此也很不擅长没话找话调动人的聊天积极性;只有遇到对方也话比较多的时候才聊得起来……

或许我真该好好学下日语…… 以及法语?

Thursday, June 19, 2008

全球化

中午同事带我去公司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餐厅,菜单一如既往的晦涩(好吧,是我看不懂),还好这家体贴,每样菜都给了图,还配上编号,我指了编号就交差,很好很强大……

可是吃完点甜点的时候问题来了,没在菜单上啊。过来的亚洲人模样帅哥店员用法语跟我们介绍都有些啥,同事很体贴的一一翻译成英文,于是我很满足的要了冰激凌,好嘛,那家伙居然说没有。没有你刚才就不要列出来给人选啊…… 我记得刚才还有个咖啡,就这个我还明白,那就咖啡吧……端上来的时候我还是礼貌的说了声 Merci,即英语的 Thank you。

正庆幸又完成了一顿饭艰巨的点餐任务,猛然听到了柜台里老板娘在喊:“1 号台的客人走了,不用做了!”注意,我没有翻译,她说的就是中文!普通话!

我告诉同事他们在说中文,同事也说,早知道刚才你就跟他说中文啊,我说就是啊,明明可以直接说,我还要跟你们讲英文,你们在帮忙翻译成法文……同事还问,他们说的和你是同一种方言吗?

等那家伙来收餐具的时候,我用中文问了句:您是能说中文对吧?他看了我笑笑,指指我的钱包,用很奇怪的生涩的口音:“刚才我看到你银行卡上是中文,就知道你是中国人了……”靠,丫眼睛还真尖……你知道我是中国人还用法语难为人?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那个关于 Akira 的笑话,然后很开心的讲给法国同事听:成都那边,部门里有个小胖子,给自己起了个日文名字“ぁきら”,来公司的时候让提供英文名以便和国外同事沟通,他没有便直接把日文名字的读音“Akira”报了上去。上回有项目来了个法国同事,见了他就用法语口音喊“akiha”…… 众人倒……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中国人,起了个日文名字,拼写成英文,又按照法文发音……

法国同事爆笑,说,这就是全球化的好处啊……

我……囧RZ……

Wednesday, June 18, 2008

彪悍的巴黎交通

昨天早上上班,照例先坐 2 号地铁到 Gare du Nord 转 RER B,可是在 Gare du Nord 等了半个小时,就是不见火车来,广播里一直说去戴高乐机场的旅客请转到 32、33 号站台,可那和我是相反的方向啊。正纳闷的想到 32、33 那边去看看,一转头发现我要搭的火车居然在我背后隔壁的站台…… 这些法国人,怎么火车进哪个站台也这么随便吗?

好不容易上了火车,却半天都不开……司机在广播里用法语不知道在咕哝什么,过了许久,终于开了,可是到了后面的站又停很久。舱门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司机时不时在广播里嘟囔几句,身边的乘客开始唉声叹气。我心想,该不是遇到巴黎传说中的铁路罢工事件了吧?

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硬是折腾了一个小时,我也比平时迟了将近一个钟头。从车站到公司的路上,我一直在盘算要不要解释一下,如果要解释该怎么解释,可到了办公室,却发现安静得不正常,一个个位置上都没人。我所在的部门也只有两个人到了而已,看样子大家都遇到同样的问题了……于是我问同事今天这公共交通是怎么了,同事嘻嘻一笑:“Strike!”

啊,果然是遇到传说中的罢工了,我用表情向同事表示震惊和不解,同事若无其事的笑笑说:“This is Paris!”接下来办公室的人慢慢到了,几乎每个看到我都要过来很惊奇的问我,啊,你居然成功的到办公室了,你怎么来的?于是我就一遍遍告诉他们我还是坐平时的线路,但是用了平时两倍的时间。

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火车站的门已经锁上了,不少的人在门口向里探望,旁边的公车站挤满了人……

同事提醒我说下午下班尽量早点走,于是我大概五点半就准备下班了。有同事跟我说,现在已经没有开向巴黎城区的火车了,所以可能你只有坐公共汽车到地铁站再转地铁。我问清了公交车的方向,跟他们说:“祝我好运吧……”

到了公车站,仍然是很多人,或面无表情两眼失去焦点地盯着马路,或者焦急的看着公车来的方向,并且同时还有不少人看了火车站门口的告示以后向公车站走来。我看了一下站牌,发现到最近的地铁站 4 号线的起点 Porte d'Orléan 都还有八站路…… 过了大概一刻钟,来了辆公车,那里面早已经挤满了人,可以清晰的透过车门玻璃看到里面的乘客脸贴在门上的情形,车门打开他却不会被挤出来,因为外面的人在想办法往里挤。看样子,今天我和这巴黎公交车是没缘分了,渐渐对今天能否回到住的旅馆感到绝望了……

心里盘算着到底等下是要和这些法国人一较挤公车功夫的高下,还是保持绅士风度找个旅馆就近将就一晚上,不想迎面居然开来一辆空的出租车,当然有人比我更早的发现,已经有两三个人竖起了大拇指,而那出租车自然也成功的被其中一位上了。虽然没有上到出租车,但是我心中倒是燃起了一线希望,咱在成都的时候,抢出租车的功夫可不是盖的,用惯了公共交通的人肯定不是我的对手。我只使出第一招向前走了十来米,便立即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不过却发现身边有位老太太也在张望明显也是想要拦出租。我心想咱虽不至于和这一大堆上下班的人群装绅士,倒也不至于和一位老太太争先后。于是我又向回退了几米,把有利地形让给了老太太,等她好不容易拦到出租车走了,我才回到她的位置,快速扫描开过来的每一辆车,并在第一时间判断是不是空的出租车。

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有辆白色的标致开过来,在靠内的车道,但我还是把手举起来想要试一下,它却没有要变道的意思,因为红灯的关系,在离我两个车道外的人行道前停下了。司机显然是发现了我,于是向我招手让我上车,可是中间隔了两个车道,这不好吧?那司机见我犹豫不决,又向我用力招了招手,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穿过车流上了车。

法国人的英语大部分都不怎么样,有些更是一点都不会。为了预防这一点,等车的时候我预先把那拗口的站名用法语发音默念了好几遍。不过这司机还好,上车就直接用英语问我要去哪里,我也用不着费那功夫跟他比划了。

寒暄了几句,发现司机说英语还是有些困难,而且话不投机也就不聊了。于是他就开始用法语不知道嘟囔什么,虽然我听不懂但也能猜出大概是在咒骂糟糕的交通状况,而且和成都的公交司机比起来,抢道钻空的功夫也丝毫不差,公交车道更是会毫不犹豫的充分利用,连路边的加油站过道也不放过…… 尽管这样,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堵得寸步难行,从公司楼下的公交站开到最近的地铁起点站花了将近 18 欧,和我预算的差不多。司机到是毫不客气的在发票上写下了 20 欧,我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他计较,互相“假惺惺”的道谢后,我直直的奔向了地铁站,还好地铁正常运行,只不过一共 26 站的地铁线路,我要坐 22 站,而且还要转 2 号线在坐 4 站才到住的地方……

等我到了地铁站前的餐馆,已经 8 点多了……

彪悍的巴黎交通,彪悍的巴黎铁路大叔……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识字:彧

早上老马问我:“或”字下面的一撇变成三撇,是个什么字?

这个我认得,因为从小就喜欢玩三国题材的游戏。记得小学时玩红白机上的《霸王的大陆II》时,外公在家里小住,于是就把里面不认识的字都问了一下,也是那个时候知道曹操麾下著名的谋士荀彧的名字,读作“xún yù”。

刚好这几天中央十台百家讲坛有预告讲“易中天品三国”下一讲的内容就是荀彧,称他是曹操麾下重要的谋士,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刘备集团中的诸葛亮,然而他却英年早逝,而死因更是扑朔迷离。

不过除了在三国的人名中见过这个字以外,也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这个字。老马说,他在打一份名单,里面有人用这个字作名字。我觉得现在用这个字作名字会比较失败:用生僻字是可以极大的避免重名的可能,不过“僻”到大部分都不会读不会写,也就失去了名字本身的功能。

不过这个字的意思本身还是很好的。以下是字典中的“彧”的解释:
彧 yù
〈形〉

(1)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 [cultured]
彧,文也。——《广雅》
夏伯之乐舞谩彧。——《书·大传》。注:“长貌。言万物之滋曼彧然也。”

(2) 茂盛 [luxuriant]
疆场翼翼,黍稷彧彧。——《诗·小雅·信南山》

Monday, October 23, 2006

用八百种语言来问候

Solidot 上说这个网站列出了如何用各种语言(甚至包括方言)说日常问候,其中“Hello”包括了 800 多种语言……

Solidot 上引用的文章说,“Good Morning”的汉语很少,只列举了两种,分别是 Jo San 和 Zan San。这个应该是粤语的“早晨”吧。实际上那份列表里面标明的就是 Catonese,而普通话 Mandarin 列出的是,Ni zao、Zao an、Zao chen hao 和 Zhao shang hao。看样子还是蛮全的,只是不知道哪里的方言会把“早”念作 zhao。

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How are you?”,Mandarin 里面除了“Nî hâo ma?”以外,居然有“Ni chile ma?”看来这个列表收集的还真是深入民情啊……

不过这份列表可能比较老了,好像现在人们不会见谁都问“Ni chile ma?”。由于我玩的《大航海时代 Online》是台湾服务器的,因此接触到不少台湾和香港的玩家。香港人问好确实会说“早晨”,不过似乎一般只有大陆地区的玩家才会问“大家好”或者“大家晚上好”,更多的是问“晚安”、“午安”或者简单的“安”,以及更嗲气的“安安”…… 这种方式,感觉更接近日语的“お元気ですが?” 或者更简单的“元気?”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灵活的棕色狐狸跳过懒狗

我承认,这是个让人不知所云的标题,而它的英文原文“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同样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这是 Windows 字体文件样例里面的文字,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用这么奇怪的一句话来作为样例,莫非是有什么典故。后来发现,这一句话包含了所有的 26 个字母。由于像 x、z、q 这样的字母出现频率很小,为了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展现所有的字母样式,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奇怪的句子吧。

现在,Windows 字体样例的文字已经改为“Jackdaws love my big sphinx of quartz.”仅用了 31 个字母和 7 个单词,比原来的更简洁。原来那句用了 35 个字母和 9 个单词。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所用的键盘的键位排列。实际上这种 QWERTY 键盘被广泛的用于几乎所有 26 个字母需要同时出现的输入场合,其名称取自这种键盘第一行的前六个字母。QWERTY 最先是有打字机的发明者 Christopher Sholes 于 1868 年发明。可能你知道这种排列是参考了所有字母出现的频率,不过,当我们把所有的字母频率反应到键盘上,会发现未必是这样。

以下是字母出现的频率表:

排序字母出现频率(%)
1e11.88312
2o8.181818
3r7.207792
4a7.012987
5t6.948052
6n6.623377
7h5.389610
8s5.324675
9i5.194805
10l4.935065
11m3.636364
12u3.506494
13c3.311688
14d3.311688
15w2.662338
16g2.597403
17p2.402597
18b2.337662
19y2.337662
20k1.948052
21f1.753247
22v0.974026
23x0.259740
24j0.129870
25q0.064935
26z0.064935


以上是字母频率的分布情况,颜色越深,代表出现频率越大。可以发现,实际上,高频率的字母并没有集中在手指最容易按到的地方。

查询了一下 Wikipedia,资料解释说,这个键盘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经常出现的字母组合,以及希望尽量能够让两只手轮流敲键,即一只手在敲击按键的同时另一只手移到下一个按键的位置,以此来提高输入的速度。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对这种键盘排列方式的负面评价,在它被发明后的 138 年间从未间断过。之所以我们今天还在广泛的使用它,我想跟习惯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吧。大多数人会用它,恐怕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有那么科学。一开始艰难的记忆下了所有按键的位置,反复使用形成反射以后,我想,没有谁会再去适应另一种键盘的排列,尽管可能会让你输入的速度更快。

Thursday, March 02, 2006

英语培训

本来今天没什么事情可写的,不过今天晚上的培训实在是有意思,让我不得不记下这件事。

昨天收到 HR 姐姐的邮件,说我们所有人都被分班安排晚上参加英语培训,以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这让我想到了刚上大学那段时间,也是分班进行英语补习,每天晚上两个半小时,要多无趣有多无趣,那简直是对人的意志的一种摧残。能够坚挺完两个半小时而不瞌睡的,可谓意志极端的坚强。因此我对一切冠以“英语培训”的事情都没有好感。

今天晚上到时间进入会议室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老师是个美国人,后来知道名字叫做 Rick。他出了一个话题,Torrorism,让我们来讨论。说到这个当然也就要扯到 911,大家每个人都说说 911 袭击发生当时我们都在干什么。有的是当晚知道的,有的是早上知道的,当然内容也无非是——

Oh. It's a disaster... It's increadible... I just can't believe it ...

——云云,虽然内容没什么新奇,不过 Rick 非常会调节气氛,会时不时的让大家爆笑,因此气氛很轻松,也比较容易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接下来就围绕这个慢慢展开,说为什么美国会遭到袭击,因为美国总是干预别的国家的事情,喜欢控制一切,有很多敌人。由此又发展到讲中印关系,中台关系……听起来都是些严肃的话题,不过真的,整个过程都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

后来 Rick 说以后我们每次都会围绕一个大家觉得有趣的话题展开来谈,问我们都喜欢谈些什么。有人就说电影之类,然后就扯到了中国的电影。

有个同事,说他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老外问原因,他本来是想说,他很擅长搞笑,He's always making jokes;结果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语言反射,说成了,He's always making love...

于是,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老外更坏,指着一个女生,用中文说,啊~ 脸红了…… 那女生只好把脸埋在自己的双手里。不过他倒也很会打圆场,说——

It'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ings to make, OK? But I like making both of them...

……继续哄堂大笑……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很快就过去了。看来英语培训也不见得总是那么糟糕,这样的培训,还是值得参加的……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05

CB & OB

大航海时代 Online 昨天开始公测了,不过我现在要说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关于这些缩写名词。

在之前那篇文章上,我猜测说台湾“封测”大概是指“公测”的意思,其实错了。他的“封测”是“内测”的意思,有此错误,是因为当时我不明白 CB 的含义。

现在 OB 了,我仍然不明白 OB 是什么。有一次,在巴哈姆特的大航海时代 Online 区晃,发现有人问,然后有人答曰:OB,即 Open Beta。我这才恍然大悟,以此推测,CB 就是 Closed Beta 了。

然而,这样的缩写从何而来,却无法考证了。我纳闷的是,Beta,这个希腊字母的英文写法,怎么会变成了“测试”的含义。据我所知的,广义上对测试有三个传统的称呼,alpha、beta、gamma,用来标识测试的阶段和范围。alpha 是指内测,即现在说的 CB,指开发团队内部测试的版本或者有限用户体验测试版本。beta 是指公测,即针对所有用户公开的测试版本。然后做过一些修改,成为正式发布的候选版本时(现在叫做 RC - Release Candidate),叫做 gamma。

可是,这个 beta,无论如何它是“测试”的定语,什么时候喧宾夺主变成了“测试”的中心词了?

在此我大胆臆测一下:

由于大部分人看到的版本已经是公众测试版本,所以通常都带有 beta 字样。某人不知其含义,于是误以为 beta 的就是测试的。凡是你要表示这是个测试版本,就要带上一个 beta。但是,实际情况,总有封测/内测和公测之分啊,好,那加个定语,于是有了 Closed Beta、Open Beta。

真是越想越别扭……

也许那人要说了,天,alpha、beta、gamma 这些软件开发工程的术语,我怎么知道?相信广大的用户也很难知道吧?嗯,确实这样,不过,你写 CB、OB 就易懂?我这个搞软件开发的反倒不懂了……

不知道天底下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缩写所谓何事!清清楚楚的把原意写出来不好吗?打内测、公测两个字和打 CB、OB 相比费很多事吗?在某些中文输入法下还要按 Shift 切换模式,只有更麻烦的。是不是非要写一大堆人家不懂的缩写名词才能显示自己才识渊博?当然,有可能我想的太多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世上之事,存在即合理。

唉,如果大家都觉得合理,我也只有认了。不过,真的很不方便而且很别扭。尤其像这种莫名其妙的缩写。

类似的还有那个什么 PK。

我所知道的,PK 最先应该出现在 UO,这个基于文字的网络游戏的始祖里头。记得高中看杂志,里面解释为 Player Killer,即在游戏里面攻击其它玩家角色(PC - Player Character)的玩家。

这个缩写我觉得还算合理,因为要去表达一个会攻击其它玩家的玩家,说起来很拗口,也没有一个固有的名词来很好的表达,PK 很好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因此这个缩写很成功。

慢慢的,有人开始说,“我昨天又被 PK 了……”云云,好像这个原意已经发生了转化。不过细想,也无不可,可以理解为 Player-Kill 这样一个动词。不过,现在为大家所熟悉的,超女里面所谓 PK 的叫法,我就不理解了。

“你们两个 PK……”

“什么是 PK?”

“……”

很难解释清楚了。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世界,越来越考人的知识和信息补全能力了……

Tuesday, October 25, 2005

朋友 in English

a. 或许你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在你的周围聚结了各种各样的朋友 (friends)。

b. 在你的交际圈中,同你打交道的人莫过于 colleague (同事)或你的 partner (合伙人)以及 companion (同你一起玩乐的人)。

c. 也许你独在异乡,虽然有朋友 (flat-mate) 与你住在一起,你还是情不自禁的想起 bosom pal (一起玩得很开心的人)或你的 old flame (老情人)。你的 compatriot (老乡、同乡)能帮你解乡愁,你的 confidant (密友)你的密友能够倾听你的心声,分享你的欢乐。

d. 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你可以提起笔来跟你的 pen-pal (笔友)倾诉。同你来往的还有一些生死与共的朋友(comrades-in-arms with a common destiny),还有一些难兄难弟 (fellow sufferers)。

e. 当然还有一些 rivals (竞争对手)和 businessmen (有生意来往的人)。这些人中一些是顺境中的朋友 (fair-weather friends),一遇到大风浪,他们便会离你而去。此时,他们连一般朋友 (acquaintance) 都不如。点头之交 (nodding acquaintance) 一般不会与你反目,成为你的敌人 (foe)。

f. 如果你不是 life and soul of the party (在交际场合的中心人物),这倒无关紧要,只要不是一个 wet blanket (扫兴的人)就足矣。在社交场合,你会遇到 good mixer (善于交际的人)。不过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 chatterbox (爱吹牛的人)。

g. 当然你还会碰到那些叫人厌烦的 gate-crasher (不速之客),他们往往都是十足的 wall flower (不常被邀但希望被邀的人)。通常会早到的人 (early bird) 不会叫人感到不快,loner (孤独的人)也无伤大雅,那种爱吹嘘自己招人讨厌的人 (bore) 未必可恨。最可恨的莫过于 snob (狗仗人势的人)。

h. 假如运气好的话,你也能找到一两 good company (好相处的人)。假如找不到也没关系,但不能过于严肃令大家不快 (killjoy),否则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

i. 在你的交际圈中或许还有一些其它朋友:social climber (喜欢与上层人物交往的人)、socialite (出身高贵、经常进行高层社交的人),jet-setter (富人,经常出入宴会、到处旅游的人),parasite (好吃懒做、寄生于他人的人),还有专找人麻烦的人 (trouble maker) 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和事佬 (goody-goody)。

摘自 Casey Nee 的 Blog - C'est la vie